前段時間大熱的電影《火星救援》最后,馬特·達蒙扮演的植物學最終活了下來,返回地球后他有這樣一段臺詞:“……你只要開始,進行計算,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下一個問題,解決下下個問題。等解決了足夠的問題,你就能回家了。”
恰巧,接受記者專訪時,陶氏化學亞太區總裁黃祝齡一開場就聊到了電影,“我減壓的一個方法就是看電影。在黑暗的環境里很安靜,看電影什么都不用想。”
在陶氏工作了25年,兩年前接手大中華區,黃祝齡給陶氏的同事們留下的印象是一名“問題解決者”,他在采訪中也有類似的表達:無論是什么樣的挑戰,都看作“問題”,既然是問題,就會找到“答案”。
但當前黃祝齡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下降且發展過程中面臨各種矛盾,市場環境也比以往復雜很多。陶氏化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化學科技企業之一,要在中國找到清晰的發展方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建增長平臺
陶氏化學在2015年第三季度的收入為120億美元,受價格和貨幣匯率的變化,同比下滑了16%,但銷售量上升了2%。從銷售數據看,北美地區僅有1%的增長,而大中華區增長了12%。
兩年前黃祝齡就給陶氏大中華區設定了一個目標:2020年收入要比2015年翻一倍。黃祝齡透露,目前陶氏大中華區的營業收入約為43億美元,而2014年陶氏全球的營業收入約為580億美元。
這580億的收入來自陶氏下設的五大板塊,農業科學、消費品解決方案、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功能材料及化學品、功能塑料。
從全球來看,陶氏三分之二的銷售額來自技術密集型、市場驅動型業務。在大中華區,這一比例超過90%,其中既有涉及到“消費品解決方案”中的汽車輕量化相關材料,還有在功能塑料板塊中的包裝塑料等業務類型。
關于如何實現增長目標,黃祝齡告訴記者,首先是組建一個能夠跟政府更好溝通的政府市場團隊、組建新的業務發展團隊,也要找到與今后增長匹配的人才。同時,黃祝齡給陶氏在大中華區設立了四個戰略增長平臺: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環保、節能和基礎設施升級。
整合價值鏈
重新設立了4個戰略增長平臺,但平臺業務發展模式也需要發生變革。陶氏在中國從以往門閥林立、各自為政的產品銷售思維轉向終端服務思維、從賣產品向提供解決方案轉型。
黃祝齡舉了一個例子,以前陶氏某個產品事業部在見客戶時,只談自己板塊的產品,一方面是不了解其他板塊的產品知識,另一方面也沒有動力去更進一步地了解客戶的需求。
黃祝齡認為這樣的邏輯是有問題的、也并不符合陶氏在近年提出的“價值鏈整合”戰略,所以他自己先沖在了前面,帶著各個板塊的專家去見客戶,并要求三個月后再次見面時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黃祝齡越來越多地選擇深入到終端用戶企業中去,了解行業真正發生的變化。畢竟,陶氏作為一家B2B業務為主的公司,與生產企業打交道較多。有分析認為,這極有可能造成對行業變化的滯后感應,從而失去新的機會。
但這樣的變革不可能一帆風順,部門之間的利益糾葛不可避免。
在日常業務往來中,有的客戶可能對陶氏兩到三個板塊的產品都有興趣,但有一個板塊占比大,另外兩個板塊占比小,“一些大的業務部門看不出這其中的機會,所以不投入,但這個機會比較小的業務部門可能很重要。”黃祝齡說,他為了推動這樣的機會,建立了大中華區的團隊,甚至有時候親自上陣。
直接面向終端給陶氏帶來的變化還包括研發的反應速度,甚至根據中國本土的市場情況率先推出新產品。
不久前,陶氏和華體集團推出了一款水溶性跑道膠黏劑產品,而這個項目一開始美國總部有點猶豫,但中國體育場地建設增速(過去11年增長超過100%)和環保性的要求讓陶氏中國決定投資這一項目,最終促成與中國企業的合作。
不轉型就落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從設立代表處、本地化生產、本地化人才到本土化創新,走過了數個發展階段。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高管都認為,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成熟,跨國公司需要從把中國當作產品銷售對象轉為產品輸出對象,甚至可以與中國企業合作,一同研發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
眼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狀態略顯“糾結”,不可否認的是其“光環”逐漸暗淡,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加劇。陶氏化學在中國如何重新“定義自己”?
在采訪時黃祝齡傳達出一個信號:中國市場已經是陶氏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環保、節能、建筑升級以及農業等領域都有很好的增長潛力,同時,城鎮化和老齡化趨勢也為消費的升級提供了支撐動力。
“但是我覺得在中國的跨國公司一定要轉型,如果不轉型,將來就要落伍。”黃祝齡說,“跨國公司特點是什么?慢。”
很多跨國公司由于全球總部對中國市場的不了解,需要層層評估,很多決定也只能放在總部來做,這對于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來說無疑十分不利。
而在黃祝齡眼中,中國市場存在的種種問題都不應該被當作借口,他始終認為,跨國公司最欠缺的仍是“本地化”。
“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領導是外國人,我從來不相信‘老外’高管在中國可以更有效,他們管理是沒問題的,但是真要有效地把增長的機會拿回來,那就未必了。”黃祝齡對記者說,陶氏大中華區99%的員工都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