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復制的新疆龜茲洞窟壁畫、色彩艷麗的唐卡精品……在位于上海青浦工業園區的中華印刷展示館內,“絲路雪域”文化特展正在展出。更讓在參觀中流連忘返的觀眾欣喜的是,本月底,龜茲壁畫衍生設計系列等原創文化藝術消費產品將在新華書店、文化創意店鋪申活館等實體店上架,屆時上海市民能輕松買到貼合春節喜慶氛圍的文化藝術衍生品。
這批衍生品由上海印刷集團旗下上海映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設計、銷售。映坊公司于1月15日成立,標志著上海印刷集團已深入文化市場,由幕后走到臺前。這樣的跨越發展與近些年上海印刷集團的點滴積累息息相關。
厚積薄發跨入文化市場
上海印刷集團早在數年前就開始做高仿印刷,并從2012年開始將立體高仿真印刷技術用在新疆龜茲洞窟壁畫的復制和保護上。在上海印刷集團總經理沈劍毅看來,相比這些延伸文化觸角的動作,映坊公司的成立更具有獨特意義。他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映坊公司將把集團旗下印刷公司擁有的資源進行深度加工與市場化開發,這樣可以集聚集團優勢資源,在文化領域進行專業化運營。”
據映坊公司籌備組負責人徐嘉菲介紹,公司前身是上海世博園區內的影像服務供應商,此前主要提供個性化影像定制、數碼印刷技術服務。隨著市場的發展,為順應文化服務需求趨勢,上海印刷集團最終選擇向新興文化藝術市場領域拓展,亮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從最初的傳統出版印刷服務提供商,到拓展定制化數字印刷服務,再到進入文化領域進行完整產業鏈開發并擁有自主文化品牌,上海印刷集團經歷了穩步的跨越歷程。這樣的跨越是集團堅持以技術應用創新促進業態創新的結果。“集團在承制大量有影響力的藝術珍品過程中,積累了豐富技術經驗,服務于文化產業發展,最終實現了由單一按需服務向高仿真藝術品復制綜合服務的跨越。”沈劍毅表示。
多種方式突破人才瓶頸
上海印刷集團在向文化市場轉型過程中,需要突破怎樣的瓶頸呢?“在探索文化市場時,印刷企業最缺的還是懂文化、懂市場的人才。”面對記者的提問,沈劍毅不假思索地給出了答案。“四五年前,我們開始關注文化市場,通過幾年時間慢慢感悟,形成了自己的開發、設計團隊,這個團隊經過一段時間積累,成為映坊公司的第一批人才。”沈劍毅說。
在組建映坊公司時,集團抽調了印刷公司旗下多個團隊,包括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做服務、對市場比較熟悉的團隊,與新疆龜茲研究院合作過的色彩管理制作團隊,和中華藝術宮合作過的唐卡制作團隊等。在為映坊公司生產產品的過程中,集團旗下的幾家印刷公司將繼續專注數字印刷服務、藝術品復制服務,不斷為映坊公司培養、輸送人才。
在支持映坊公司的團隊中,也包括來自中華印刷展示館的團隊。據中華印刷展示館館長林偉成介紹,這家由上海印刷集團籌建的展示館已經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浦區社區教育實驗基地,每年接待5萬多人次參觀。“通過展覽展示傳播文化,提升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再跟進相關文化產品,可以逐步打開文化市場。”沈劍毅表示,映坊公司將立足美術行業、博物館行業,進行一系列產品開發,未來還會成立唐卡研究中心,建設“映美術館”。
“除了引進一些優秀設計、營銷人才外,我們也在積極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策劃、設計、運營工作,共同拓展項目。”徐嘉菲表示,映坊公司將借用時下比較熱門的眾籌理念,通過項目眾籌方式與社會力量合作,將成本共攤、利潤共享,以加速映坊公司發展。
集團重心或將轉移
“上海印刷集團成立文化發展公司,既是因為其業務發展上有相關的歷史沿革,又是因為印刷企業面臨著產能過剩、書刊印刷毛利率低等不利因素。成立文化公司有助于其加大市場影響力。”上海數字印刷行業協會秘書長潘曉東認為,憑借文化藝術領域的服務打響品牌后,勢必會吸引企業將重點業務交到印刷企業手中。
以“文化+”帶動印刷服務的跨界發展模式,在北京地區正被華聯、尚唐、圣彩虹等印刷企業所實踐,它們在藝術品復制、文創產品研發、圖書策劃等方面動作不斷,促進了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從全國范圍看,目前有明確意識并開展實際行動的印刷企業還不多。潘曉東表示,從上海無印良品開辦書店、蘇州誠品書店開業的實踐中能夠看出,企業的市場定位正由經營產品向經營用戶轉變,這對于印刷企業有啟示作用。印刷企業也應分析用戶行為,悟出新的市場賣點,從而找到轉型方向。
沈劍毅對于映坊公司發展的期許不止于用“文化+”帶動印刷服務。他希望上海印刷集團未來能夠實現工作重心轉移。映坊公司成立前期,將運用集團掌握的資源,主要挖掘相對熟悉的傳統文化,在發展成熟后逐步向其他領域滲透。盡管文化產業屬于輕資產性質,但前期投入很大,市場培育期很長,最初投入產出不能夠匹配。沈劍毅希望,政府對于印刷企業在文化領域的轉型能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