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包裝前沿》編輯部
執行:范軍紅 沈曉蕓
2020年疫情全球大爆發,對于各行各業的經營者來說,可謂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運行模式: 抗疫與生產的平衡與取舍; 全球化供應鏈的斷裂與重組; 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左右企業的長遠規劃?????? 在這種動蕩不安的大環境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也倒逼企業主必須加強風險控制,對企業未來發展做出準確的預判和決策。 10月23日,在由廣東包裝技術協會情報委員會·《包裝前沿》主辦的“2020廣東包協情報委年會暨軟包裝技術交流會”上,我們邀請的陳志雄 · 郭永強 · 何偉 · 劉波 · 鐘健常等五位行業資深嘉賓就當前形勢下,軟包裝企業遇到的挑戰和機遇、未來行業發展方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陳志雄老師曾任加拿大鋁業亞太區副總裁,現任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凹印分會高級顧問,對軟包裝企業的運營與發展有非常全面而深刻的見解和實戰經驗; 郭永強先生曾擔任箭牌糖果(中國)有限公司亞太包裝總監,在知名跨國消費品公司從事包裝開發和創新20多年,深諳終端品牌對包裝的需求,對各種包材的應用創新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 何偉先生:從事軟包行業工作20多年,先后就職于惠州寶柏、惠州道科,從事過生產、技術、品質、售后服務等工作,深諳軟包材料特性和印刷、制袋等技術工藝。現任惠州德昉高分子膜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波先生:從事軟包裝行業24年,先后供職于惠州寶柏、廈門金德威,認職生產、質量主管及營運經理工作,對軟包企業的生產管理和運營有豐富的經驗。現為惠州益栢包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鐘健常先生:從事軟包行業超過30多年,先后在佛塑集團、佛山太陽包裝等企業從事過質量管理、技術研發、銷售和運營經理,重點關注國內外包裝市場的最新發展趨勢,為包裝市場和客戶開發過八邊封拉鏈袋等引領行業潮流的創新包裝。現任佛山市南海利達包裝有限公司總經理。 五位嘉賓都是在軟包和終端品牌公司超過20多年的資深技術、高級運營、管理專業人士,他們對行業的專業見解將給企業未來的發展帶來思考和借鑒! 第36談:國際形勢以及內循環給國內軟包行業帶來的挑戰、機遇、應對思路 發言嘉賓: 陳志雄 · 郭永強 · 劉波 · 鐘健常 · 何偉 (從左至右,排名不分先后) 五位嘉賓就以下五大內容分享了自己的專業看法: 1、今年軟包裝企業的經營狀況; 2、當前的新冠疫情和復雜的國際形勢以及中國提出的內外雙循環給國內軟包行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3、隨著禁塑令、限塑令的發布,軟包企業如何走好可循環發展道路; 4、VOCs源頭治理技術的可行方案,包括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 5、一句話總結對軟包裝的看法。 高峰論壇由廣東包協情報委秘書長·《包裝前沿》主編范軍紅女士主持 1、今年軟包裝企業的經營狀況 陳志雄先生: 很多同行在7月份前,訂單都有逆勢增長,觀察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一些經營規范的企業。具體體現在: 1、財務健康、現金流正常。 2、有一定的資金儲備和融資能力。 3、研發技術力量較強,新產品轉型快,有創新能力。 4、和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有著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 我覺得軟包企業要保持可持續發展,不要盲目求大,更不要過高地負債經營;做精、做專、做強才是正道。只有具備一定的研發能力和良性循環的現金流,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實力。除此之外,一定要和供應商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利關系,好的供應商是我們軟包裝企業的老師,不要忽略了供應鏈的重要性。 至于企業訂單的火爆可否延續到第四季度,關鍵在于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企業的產品結構。近幾年VOCs治理,還有這次疫情的沖擊,已經淘汰了部分小企業,瓜分訂單的企業減少了,這對生存下來的企業是利好的。但是經過這次疫情,客戶會對產品的質量要求更高,對安全衛生性要求更嚴,訂單只會留給有準備、有能力的企業。 郭永強先生: 劉波先生: 今年第一季度不太理想,雖是第一批復工復產的企業,但整個公司300人,在2月11日復工時,只有70人上班,政府要求封閉式管理,但員工不想吃住全在工廠,導致2、3月份產值對比往年急劇下滑,從4月份開始,業務慢慢開始恢復,訂單供不應求,產能已經不能滿足客戶需求,和大環境一樣,到7、8月份業務又有所下滑,9月份又開始恢復了訂單量,我們除了正常的軟包訂單,今年在電子產品包裝上發展勢頭較猛,彌補了整體業務的損失,從全年來看,對比去年產值略有增長,業務板塊和產品線的分布和往年對比有差異。 鐘健常先生: 受疫情和春節假期的影響,第一季度只有一個半月是正常生產,雖然申請了政府特殊批準,提前復工、復產,但很多員工受困于疫情不能返工,銷售業務呈現負增長,但是二季度就恢復了正常,二、三季度已經彌補了第一季度的損失,實現了銷售業務的增長,不同的業務板塊,不同的區域發展不一致,今年出口業務非常不錯,雖然中美關系緊張,但北美、亞太、歐洲出口銷售都有雙位數增長,國內休閑類食品包裝一、二季度下滑明顯,民生類比如米面、醬油產品則有2倍的增長,從9月份數據來看,呈增長態勢,整體經營數據還是很不錯。 何偉先生: 我們今年整體經營狀況從三季度報表來看還不錯,實現了20%的增長。 這次疫情對我們也有沖擊,我們雖然是2月4日就經政府批準第一批復工了。 但當時非常擔心,不清楚未來疫情進展會對企業經營帶來多大沖擊,焦慮得晚上都睡不著覺,只能盡力做好各種防疫物資的準備。我記得當時口罩賣到6元/個,也狠下心采購了大批口罩給員工,讓我欣慰的是:我們有自己的運輸車輛,既有應對疫情的物質準備,又有運輸物流條件,再加上是第一批開業的企業,因此反而轉危為機,獲得了較好的生意契機。 同時我認為企業的發展必須要有拳頭產品。我們在2015年經營最困難的時候,和歐萊雅、安姆科合作了一個項目,碰到了很多技術瓶頸,前后在實驗室研發做了一年多時間,投入的資金遠遠超過3%的研發投入比例,當時資金非常緊張,根本沒那么多錢,但依然咬牙堅持創新,終于獲得了很好的結果。2018年開始,我們研發的雙腔袋、易揭膜等產品贏得了很好的市場,這些產品主要用于面膜和堅果等包裝。由此我認為,企業要長遠發展,技術的創新非常重要。 2、當前的新冠疫情和復雜的國際形勢以及中國提出的內外雙循環給國內軟包行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陳志雄先生: 對這個問題,我有三個觀點: 1、我認為一個國家的正常經濟運作也應該是實行內外經濟循環,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出口的商機遲早也會到來,機會將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做外貿為主業的企業要對自己的客戶群做認真地分析,看準自己的發展方向,選擇合適自己的訂單和客戶群。 2、這次疫情使行業的兩極分化更加明顯,大家普遍認為“好的越好,壞的越壞”,但我個人認為不能這樣抽象籠統地一概而論,“好的越好”不是必然的,只有方向正確,才會在好的路上持續發展。做企業,不要老是想著錢從哪里來,做對的事情,錢就自然來了;但只想著錢從哪里來,有可能做不對的事情。 3、留給我們的商機很多,在我接觸的軟包裝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80%的訂單是為20%的關鍵客戶服務的,這關鍵的20%客戶,就決定了企業產品的發展,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規律和我們需要考慮和牢記的問題,要為企業提供價值。正如寶柏公司經常提的一句口號: 你的成功,我的成長! 軟包裝產品不是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產品,是一個為別人做“嫁衣裳”的行業,包括各個需要包裝其產品的行業。中國提出的內循環經濟,肯定會給我們軟包裝行業帶來商機。歷史證明了軟包裝這個行業的生命力,它和國家的民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郭永強先生: 首先大家對中國的整體經濟發展要有信心。在這次疫情后,有幾個現象值得大家關注和思考: 1、我認為大家應該關注這次疫情加快了傳統銷售模式轉向網絡銷售渠道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都在改變。 以前人的消費習慣的改變,可能要花10~50元的改變成本。 在電商發展最快的中國,因為疫情,這次由線下銷售轉向線上購買的消費行為轉變,卻非常容易地就完成了,節省了幾百億美金的轉變成本。 同時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地球是平的。你去任何地方,所有民宿的條件都非常好,用的材料全國各地都可以購買到,區域性的差異和優勢迅速被拉平,我生活在西藏或上海用的東西完全是一樣的。因此,我們要注意一點:區域性的優勢逐漸在減弱,在電商、消費行為轉變的影響下,包材企業要怎么做? 2、很多大品牌正在迅速地被蠶食。如我所知的化妝品某個品牌,被許多小品牌如10~50個小品牌蠶食。我們的糖果等食品也一樣,被晉江等地方的小食品企業打得一塌糊涂,這說明消費行為的改變,對大家都是商機。 大家必須關注身邊有沒有品牌的黑馬出現,密切關注他們的發展動態,緊貼他們,才能把包裝的量做大。 3、這次疫情還給大家帶來思維的轉變。更加注重健康,女性更關注美麗。如果你的客戶是做健康、美麗產品的,肯定有很大的商機。 劉波先生: 現在創新產品很多,尤其是年輕人創立的新品牌特別多。 因此包裝一定要做差異化產品,要走對方向,比如一些非傳統的日化或食品產品方向。否則同質化的競爭,價格戰被打得很難受。 至于雙循環經濟,我個人認為國外對中國的禁運或制裁不會對軟包企業帶來太大的沖擊。中國軟包裝企業賣到國際上的產品性價比是非常高的。對比國外的無序,國內軟包裝企業產品的穩定性、交貨效率都更具競爭優勢。 鐘健常先生: 中國綜合實力很強大了,一定要實行內外結合的雙循環發展模式,中國的經濟發展要堅持改革開放。 我們企業算是比較早從事外貿出口的企業。第一個外貿客戶是2004年開拓的,是一家在美國經營中國餐館的客戶,給他們提供番茄醬、辣椒醬包裝。 2000年我們去到國外,感覺中國軟包裝企業和國外企業相比差距很大,裝備、技術、信息等都不如人家。 但經過20年的發展,我們的中國制造業,特別是包裝行業的綜合能力包括性價比、產品創新能力并不比國外同行差。我們公司自己開發的一些很前沿的包裝,國外客戶根本沒見過。這說明,從落后、不懂到更強大,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更良好的雙循環環境。 何偉先生: 隨著疫情的挑戰,科技和市場的變化,我們的購物、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物流快遞業的發展,我們可以早上下單,下午就可以收到貨了。 以前要求我們3天供貨的時候,感覺不可能。現在市場正推動企業快速反應。企業必須讓產能、交貨期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 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提升產能。比如接100噸訂單,需要150噸的產能才能適應市場。 包裝的機遇,當下新興的消費模式、互聯網+、快遞包裝的領域有更多的藍海市場,有更多的差異化產品。 比如京東用無人機去偏遠地區運送特產到大城市,可以大大縮減物流時間和成本,我們的包裝如何適應這樣的物流速度,去實現食品的保質、保鮮、保香的功能。如云南的一些普洱茶,茶葉很貴,但包裝很普通。我們如何去開拓這些市場,通過包裝來保存它的品質,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差異化市場。 還有冷鏈、蔬菜的保鮮包裝等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包裝創新方向。 廣東包協副秘書長范軍紅: 個人認為:疫情對部分產品的銷售會帶來一定的影響,產品的訂單有漲有跌!比如衛生用品和藥品包裝的變化。既然是新冠疫情爆發,我們可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與疾病相關的藥品包裝的采購量今年必然會很不錯,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常規的感冒藥品銷量大大下滑,與這些藥品相關的包材廠訂單急劇下降,這是因為疫情爆發后,大家出門都戴口罩,沒事也盡量少出門,避免了人員流動造成的傳染,再加上大家對個人健康更加關注,反而感冒變少了;但是由于對衛生的重視,消毒液、消毒濕紙巾的量則大大增加,與之相關的包材廠則賺得盆滿缽滿;這說明疫情和國際動蕩局勢一定會對產品的銷售產生影響,因此,企業也要思考如何及時調整產品定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給企業帶來的經營風險,并盡量規避。 除此之外,我記得當時疫情在印度爆發初期,印度的蓖麻油全部不給出口,結果給很多主要采購印度蓖麻油生產膠粘劑等化工企業帶來極大的沖擊,蓖麻油價格瘋漲,但是很多企業還是采購不到,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所以企業在經營中必須未雨綢繆,畢竟現在全球的疫情仍然處于爆發態勢,如果有采購國外原材料的企業,必須做好預判,提前做好原材料的采購和儲備。 作為企業經營者,必須思考疫情和動蕩的國際環境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哪些不可控的風險和機遇! 3、隨著禁塑令、限塑令的發布,軟包企業如何走好可循環發展道路 陳志雄先生: 塑料制品在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我覺得限塑、減塑是必須的,而且通過技術手段是可以努力實現的。但去塑卻是不太現實的。現在全世界40%的塑料材料用在軟包裝上,其在人類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英國塑料聯合會的統計,實現同樣包裝功能的前提下,如果使用其他材料替代塑料的話,將產生2.7倍的溫室氣體排放,能耗是塑料的2.2倍,得不償失,因此去塑是不現實的。 復合軟包裝材料有自己的獨特功能,沒有哪種完美的單一材料能具備有能滿足包裝需要的多種功能。 軟包裝應具備有的四大功能包括有: 1、和消費者溝通的功能; 2、對內容物的保護功能; 3、商品倉儲運輸功能; 4、方便消費者使用功能。 因此,在考慮新的環保結構組成時,不能回避和忽略這四大功能,必須全面兼顧去實現,缺一不可。 在實現限塑和減塑的治理方式中,除了對軟包裝材料努力實現減少使用,重復使用之外,我覺得實現軟包裝材料循環利用和實現降解,將會是我們的重點努力目標,尤其是實現循環利用。 在“循環利用”方面,有幾種不同的思路: A. 其中大家更為傾向使用單一種類材料的復合結構,如PE/PE,PP/PP,甚至是PET/PET; B. 多層共擠的PE結構也是一種選擇; C. 國外也流行用單一鋁箔成型的托盤容器和鋁箔蓋材的食品包裝; D. 紙張上加上特種的涂層,可以實現阻隔、熱封、回收循環利用; 在單一種材料的復合結構上,阻隔性能可以通過涂層、膠水、鍍膜等工藝得到解決。 在PE復合PE的結構中,使用了BOPE或MDOPE,改善了可印刷性,提升了挺度和耐穿刺能力,但在制袋時,封口的熱量的傳遞方式是從表層材料傳遞到熱封層上的,雙軸拉伸或單軸拉伸的PE膜的物理性能得到改善,但通過雙軸拉伸或單軸拉伸不能改變PE膜的化學性能,耐溫性能仍然受到挑戰,尤其是在食品高速自動包裝機上。 塑料的回收循環利用之路,除了使用單一材料組成的復合膜外,我還注意到有以下的一些思路,例如: a.把不同種類,不同結構組成的復合薄膜實現分門別類的回收;把PE表印的包裝結構的油墨通過預涂層的辦法,回收利用時用熱水很容易把油墨分離。 b.或者通過使用特殊的樹脂的擠出復合,把尼龍和PE的復合結構通過水溶的辦法把兩種材料分離分別回收。 c.把不易分離的軟包裝復合材料粉碎后,再壓縮成型,用于其他領域,在印度,我看到一些企業將復合塑料軟包裝廢料粉碎變成碎末后,通過膠黏劑壓制成波紋瓦,作為低端的建筑材料;還有一些人將利樂包包裝粉碎后,做成利樂磚,用于非結構性的建筑低檔材料,這也是一種循環利用的思路。 關于使用降解材料面臨的挑戰和問題:降解的方法很多,我就不一一羅列了,但在軟包裝的應用上面臨的挑戰有: 1、成本控制問題;材料價格比現有的軟包裝材料高,影響其大面積的應用和推廣; 2、是真降解,還是假降解,如果只是把軟包裝材料“碎片化”的降解,造成的塑料微珠污染更大。 3.是否具備降解條件?微生物、氧氣、水分、溫度、時間、堆肥所需占用的場地。 4.有些降解材料在工業堆肥處理中降解,但在海洋中降解速度非常慢,甚至不降解(生物降解材料),對減輕海洋垃圾污染不會起明顯作用。 5.如何控制降解的時間,實現軟包裝材料對商品的保護功能和降解時間的平衡; 6. 如果沒能實現嚴格的垃圾分類,會影響傳統非降解塑料材料的循環利用。 7. 降解原材料的來源問題,比如,很多降解材料都要用到糧食、玉米等淀粉材料,等于從我們口里搶糧食,尤其是這次疫情,各國糧食供應都呈緊缺狀態,那就更不可能大批量用作生產降解材料。所以從這點來講,我更看好回收循環利用的發展之路。 郭永強先生: 對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在座各位要現實一些,要看客戶群。如果你的客戶想打環保牌,做為企業的一個宣傳噱頭,那你可以幫他做一個打樣,比如立白的洗衣液已經率先采用了單一材料。 但有些小企業,我個人覺得沒必要花太多時間來做這個。因為目前垃圾分撿對軟包裝來說,沒有太大意義,都焚燒了。所以小企業不要盲目做單一可回收包裝,要看自己的客戶群,可降解包裝也一樣。 要如何管理人類產生的廢物,這個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好辦法。 劉波先生: 我們選擇可回收包裝,循環使用。 鐘健常先生: 自從幾個大的品牌企業承諾2025 包裝100%可回收,我們都在思考如何應對。但后來發現這個時間表沒那么快。 歐盟7月份的時侯頒布了新法規,從2021年1月1日起征收塑料包裝稅,稅率大約7、8歐/kg,相當于6、7千元人民幣/噸。這是一個落地的法規,但歐洲的客戶具體怎么實施,也還在探索中。 我們國內的一些跨國企業客戶,有個別客戶有這個需求。 但根據過去2~3年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我們發現可回收、減薄、可降解都還有很多技術問題要解決。 尤其是可生物基降解材料,它來源于生物基,但你要求它的性能和石油基塑料一樣,有平整度、有阻隔性、有柔軟性、有熱封性,結果成本會貴3倍多,這個不現實。有的客戶要做宣傳,做市場。才做降解材料。 我認為可回收是關鍵。 但也要弄清楚什么叫可回收?PP、PE共混是否都可以一起回收?也沒有明確的說法,還有耐熱性、阻隔性的問題。 目前單一材質包裝裝干貨產品問題都不大。對于濕的產品,需要高溫殺菌,怎么解決?所以關鍵是看客戶的需求。 我們在研發過程中浪費了很多材料和資金成本,目前真的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時間表并不緊迫。 何偉先生: 我對可降解材料不熟悉。對可回收來說,肯定是未來包裝發展方向。 回收意味著再利用。PE//PE是個熱點,如何落到實處去應用則是關鍵! BOPE解決不了耐熱性,制袋也很難,但它可以用做快食包裝、輕量包裝。我們要充分了解單一材料的各種性能和對應的包裝產品。 我們在國內推的米袋,用PA/PE,還有液體自立袋,有PET/PA/PE。如果換成PE/PE,成本更有優勢,但需要印刷設備、工藝的匹配,到了制袋環節,可以由二次封變成三次封甚至四次封,PE/PE 低溫多次熱封,加工溫度就可以降下來,可以采用PE/PE 低溫多次熱封來解決的工藝方案。要做拉鏈袋,起封溫度這么高沒法做,就要使用低溫拉鏈,加嘴袋也是,國內的吸嘴和進口的吸嘴相差40度的起封溫度,這些都要有匹配的材料、選擇合適的設備去做對應的產品。 MDOPE 可以實現更耐溫的材料去拉伸,把溫差可以拉得更大,但要通過工藝摸索來實現驗證。 我們要思考魚和熊掌如何兼得。國內政策還沒下來的時候,用BOPE、MODPE還有其他先進的材料,關系到成本的問題。有些客戶在做出口的時候,他的外單客戶就是要用單一材料做這個產品,那就要根據你的客戶需求和定位的市場做相應的選擇。 在MODPE不成熟的時候,也可以先做一部分PE/PE產品,看好單一材料市場。 陳志雄老師補充:做食品包裝時,很多國外的客戶不允許在自動包裝機的熱封刀上使用鐵氟龍包裹,以免鐵氟龍破損后,纖維、碎片落到食品中,這就給PE/PE產品如何解決耐熱性帶來更大挑戰! 4、VOCs源頭治理技術的可行方案,包括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 陳志雄先生: 凹版印刷還是中國軟包裝制造的主要印刷手段,只要中國的消費者習慣沒有發生改變,這個主流印刷工藝地位不會有改變。使用單一種溶劑的油墨,或使用少量添加乙醇(少于5%)能實現直接排放的純水性油墨會是大家努力研發的方向。但目前,尤其是純水墨的研發,還是面臨很多技術問題的挑戰,需要我們務實地去解決。這個發展時間會比較漫長,不是3~5年之內就可以達至成熟應用的。 一項技術的成功和成熟是不同的概念,成功不等于成熟。如果不考慮技術的成熟性,就貿然推向市場,反而會給彩印企業帶來更多負面的影響,對彩印企業使用純水油墨的積極性帶來更大的打擊,這一連鎖的負面作用也會給制造純水油墨的企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 我認為目前階段不是全面鋪開的合適時機。 聽說現在所謂水性油墨的乙醇添加量已經可以增加到30%,但還是產生VOCs,需要經過處理才能達標排放,還是需要投資不一樣的VOCs排放處理設備,能耗需要增加,而且印刷效果和復合產品的應用還不能完全滿足目前市場的需要。對企業而言,還是要增加投資成本和工藝程序,相對于沒有處理之前的直接排放是達到減排了, 但相對于使用溶劑型油墨,采取了回收技術或RTO、RCO處理技術能夠做到達標排放,就顯得意義不大了。 使用油墨量和VOCs排放量減半,印刷精美度不斷提升的柔版印刷由于需要具有經驗的機長才能保證訂單的色彩還原,取而代之的智能的柔版印刷設備在國外已經很成熟和流行,但需要這些智能設備的國產化才能使設備投資降低,從而得到推廣應用。 隨著柔性制造的風行,客戶需要個性化的產品;數字印刷將會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選擇。但目前高昂的營運費用,把數字印刷的應用局限在很窄的范圍。但看到能提供數字印刷的技術和設備的廠家在不斷增加,相信經濟規律和技術的進步會讓生產成本降下來,數字印刷可能會成為軟包裝生產的一匹黑馬! 對環保問題,我還要補充的是,大家除了關注VOCS和二氧化碳排放,還必須同步關注臭氧的排放問題, 臭氧的污染同樣對地球生態帶來危害。軟包裝行業的吹膜、印刷、復合等在線電暈處理環節會產生臭氧,這個也需要大家關注和收集治理,而不應該直接對空排放。在線電暈處理是一個穩定生產條件,解決油墨或膠水附著力的辦法,在未來使用這種在線電暈處理工藝的企業會越來越多的。 郭永強先生: 盡量不要把溶劑排到空氣里去,減少環境污染。 劉波先生: RTO比較可行,也是目前比較好的方式。對于外觀或色彩要求沒那么高的話,可以采用UV、激光印刷,如果成本下來的話,會代替一些軟包裝彩膜印刷。 鐘健常先生: 印刷沒有突破性解決油墨的時候,VOC治理 我個人更傾向采用溶劑回收再用,然后達標排放。條件有限的話,RTO也不錯。 何偉先生: 更看好可循環的治理方式。 5、一句話總結對軟包裝的看法 陳志雄先生: 軟包裝和民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只有堅持環保、創新的方向,為客戶創造價值,中國的軟包裝事業才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郭永強先生: 引領環保可持續發展,生產高質量包裝。 劉波先生: 希望軟包裝行業繼續健康有序發展! 同行們,我們的雞血要打起來! 鐘健常先生: 活著就活得更好,更瀟灑。 選擇包裝事業非常正確! 何偉先生: 熱愛軟包裝,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行業。超市看見自己的產品,很有成就感。希望我們都有工匠精神,生產更多惠民產品! 本欄目由廣州通澤機械有限公司獨家贊助! 中小企業金鋼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