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2年5月,我國PBAT規劃總產能已經超過2000萬噸,在建產能385萬噸,今年內將有100多萬噸產能投產。到2025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的市場真實需求在250~300萬噸區間,需求遠遠低于規劃產能,如果投產落地,市場供應嚴重過剩,導致行業惡性競爭,浪費大量社會資本。
受疫情、限塑力度、供應增加、預期減弱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PBAT銷售的真實情況可能比預測更加糟糕,據了解,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量,甚至比不上去年。
我國2021年降解塑料(包括PBAT、PLA)銷售量僅為20.5萬噸,2022年估算的銷售量為30萬噸,市場需求能否在未來3年內達到250萬噸,充滿了不確定性。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表示,大量企業涌入可降解塑料領域,不斷地擴產能。隨著國內各環節產能落地,市場競爭將加劇,尾部公司或將出清。未來一旦出現產能過剩,會對價格造成一定的沖擊,不僅達不到環保的初衷,還可能會對資源造成更大的浪費。
在此背景下,PBAT投資熱情減退。
一些有意投資可降解塑料行業的公司,正在重新考慮是否繼續,據稱新疆望京龍、黑龍江鑫享、重慶鴻慶達??的PBAT項目已擱置,內蒙古億利的30噸PBAT項目確認已停止。已經上馬的項目也因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延緩了進度,也有公司變更了產品規劃。近日,市場傳聞某公司變更為PBS項目。產品的變更,應該是順應市場變化做出的決定。
在前述2000萬噸PBAT/PBS產能規劃中,絕大部分產品是PBAT,PBS相對較少。而PBS性能對標PP,耐熱性好,可應用到吸管、餐盒、刀叉勺等領域。除了轉產PBS以外,寧波的上市公司長鴻高科也因PBAT成本偏高,在裝置建成之時就已轉產PBT。
在PBAT或者生物降解材料前景不及預期之際,投資剎車十分有必要。中央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讓各省之間打破行政壁壘,地方保護的產品準入制度將被拋棄,增強商品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參與市場競爭,也將對降解行業產生影響。(來源: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