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背景下,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受到了廣泛關注。根據技術創新研究與咨詢機構Lux Research在對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的169個化學循環項目公告(包括試點或示范工廠)的分析表明,2024-2025年間是化學回收-熱解的關鍵拐點,屆時可能會看到全球熱解產能達到100萬噸/年;未來三年產能將增加三倍,大部分來自歐盟和亞太地區。
《廢塑料化學循環綜合性研究報告》指出,到2035年中國塑料制品年產量將達到1.55億噸,如果其中化學循環利用率達到30%,相當于再造兩座大慶油田,產值將超過1600億元。化學循環技術針對塑料產量46%左右的軟包裝類、膜袋類等低值廢塑料具有較高的回收利用效益。而目前,我國對軟包裝類、膜袋類等低值廢塑料的處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燒。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北京師范大學、蘇州城投再生資源發展有限公司、浙江科茂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及科茂化學回收研究院合作開展的“蘇州生活源軟塑料廢棄物化學循環”項目報告也表明,目前進入到垃圾焚燒處置的塑料廢棄物的50%以上及軟塑廢棄物中的80%以上,均適合通過化學循環工藝進行回收;項目產出的塑料熱解油能滿足主流下游石化企業繼續加工生產塑料單體及新塑料的進料要求,經過加氫后得到的精致熱解油品質進一步提升。
今年6月份,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發布了《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將化學再利用歸為材料回收方式,讓化學循環的關注度再一次提高。有企業表示,“《指南》的出臺,讓我們更加堅定將化學循環當作發展的主要方向,圍繞化學循環加緊部署,持續探索廢塑料回收利用的最佳方案。”
來源:廢塑料新觀察